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图 书 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图 书 馆 > 课程资源 > 读书指导

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家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佚名  发布时间:2014-08-29  浏览次数:

者:鲁先圣    新闻来源:(选自2014年4月15日《洛阳晚报》)    点击数:   6    更新时间:2014/5/29
更多
        var bds_config={"snsKey":{'tsina':'js****wh@sina***','tqq':'','t163':'','tsohu':''}}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bdimg.share.baidu***/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族传统的民族,无论是几千年传承不衰的名门望族,还是偏远乡村的小姓微族,莫不以家族的文化传承为第一要务,修谱建堂,努力延续自己家族的兴旺历史。   

  中国人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从这样的对联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等。   

  家风是以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而家训是家教的一种形式。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家训是《朱子家训》,这也是把家风传承用文章警句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典范,成为千百年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后代的圭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居家生活,到子孙培养,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家族子孙恪守。   

  《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位颇有气节的学者。明亡后隐居不仕,康熙皇帝曾数度征其为官,皆辞不赴。其父朱集璜亦为大儒,为拒清兵,保卫乡关,毅然殉国。朱家父子,可谓既博学又忠烈。   

  唐代的大诗人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创新的先驱,他的父亲陈敬元一生不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宋代包青天的公正清廉之名更为大家说熟知。他最恨贪官污吏,为包家子孙留下一篇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司马光教子也是古代家教的典范。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抗日时期的吉鸿昌家族,家风也是有名的。吉鸿昌是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当代的红色家族中,周恩来的家风最有代表性。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是周恩来的侄女,他回忆,伯父最常说的是要把我们像小土豆一样放到群众中去,不搞特殊化。   

  周秉建印象中的伯父周恩来,对待属下子女非常和蔼可亲,对待晚辈也十分关爱,但这种关爱更多体现在严格要求上,嘱咐他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伯父曾经对我们说,要把你们像小土豆一样放到群众中去。”   

  周秉建是周恩来胞弟周同宇之女。19688月,她初中毕业后,从北京到内蒙古牧区插队。在此之前,一直在北京生活的周秉建会经常到伯父家串门。因为伯父周恩来的工作非常繁忙,印象中和伯父交流最多的时间是在饭桌上。内蒙古牧区插队期间回北京,吃饭时伯父常会问起牧区的生产生活情况。   

  “伯父对待至亲的六个侄儿侄女,都像自己孩子一样,要求非常严格。”周秉建回忆说,上学时他们在学校填表格,都不会把伯父的名字写上。哥哥姐姐在郊区上学,都是公交车往返,从来没有派车接送过,周家子女上学的原则是“考什么分,上什么学”,没有特殊化,该下乡下乡,该工作工作。她和哥哥周秉和先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内蒙古和陕北插队,伯父在繁重的国务工作中,专门抽出时间为他们践行,再以后,六个兄弟姊妹都从事着非常平凡的工作。   

  “伯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倡导晚婚晚育,说不要生太多儿女给国家添负担。”周秉建说,自己结婚很晚,也只有一个儿子。儿子从小就很独立,大学毕业后和同伴一起创业,现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规家训,演绎成丰满的家风文明,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不断传扬,成为各个时代各个家族共同遵守的“乡约”“族规”,津润在每一个家庭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