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生命教育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生命教育 > 生命教育案例

人文精神回归 五壮士淡出教材彰显生命理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薛文辉  发布时间:2008-04-27  浏览次数:

 

  作者:周士君

  在中国,刻录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昂旋律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不仅早已家喻户晓,而且也影响了几代人。但来自3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说,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同样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我认为,让五壮士淡出语文教材,实际上彰显了一种“生命理性”。

  首先,让五壮士之凄美故事淡出语文课本,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需要。在我国,生命教育长期缺席,使得许多未成年人没能树立起尊重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甚至使许多中小学生养成了脆弱的生命观。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其拥有健康心理,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五壮士在弹尽粮绝的窘境里选择跳崖的凄美之举,尽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时差”,决定了把其作为生命教育载体的不适用性。生命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其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和正确的生命观,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而让其淡出承载生命教育内容的语文课本,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理性回归”。

  其二,让五壮士故事淡出语文课本,可以避免在未成年人的生命意识产生不适当的“错位”。曾经有一个时期,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在内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献身题材的课文在教材里占了主要成分,这些属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命个案,对未成年人很可能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误导”或“示范”,这也是在那段时期内导致赖宁式的献身少年英雄辈出的原因。而一度被我们倡导的赖宁精神,本身就包含太多非理性的成分。尤其是在传统教育中,那些对未成年人诸如“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不当误导,也是造成学生生命观错位的重要因素,更使原本需要呵护的生命,反而过早地“冲锋陷阵”在各种灾祸的现场的“前线”,直至发生夭折。

  再者,语文等隐性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认识和调适自我,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完美境界。而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而健康的生命观,不仅有利于其对自身生命的自我保护,更有利于形成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而传统教育中强调的“不怕死”的生命观,却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在现实生活中,“怕死”的人多了并不可怕,而“不怕死”的人日增,才是最可怕的。

  因而,尽快完善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属事关民族未来的“固本”之举。它不仅突出了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实关怀,更乃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性回归”,还是对传统教育中关于生命观念误区的及时整改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