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绿色学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绿色学校 > 环境教育 >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节水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王小英  发布时间:2008-10-26  浏览次数:

 

[综合能力训练要点]

1.阅读材料,了解国情,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我国水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学生阅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掌握有关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知识,通过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案设计参考]

1.主要内容

本次活动主要与初二年级“环境保护”中的知识相联系,也涉及到物理、化学、英语、地理等学科的有关知识。

2.主要活动方式

阅读、调查、讨论、撰写小论文

3.大致活动时间

3 次活动、每次1学时

4.活动前准备

1)采用多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科技资料。

2)分组讨论,弄清节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活动后延伸

1)关注对水资源的爱护、做好家庭、单位节水的宣传工作,并从我做起,将节水工作落实到实处。

2)本项活动的延伸内容可涉及对对土壤资源的保护,生态保护、节约用电等内容

6.自我测试方法

1)活动结束后,由同学独立完成自我测试题。

2)撰写小论文

[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文章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不足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用水总量从1949年报10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533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点68.3%,工业用水占20.8%,生活用水占10.9%,预测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出现,届时人口约16亿,人均水资源量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上一般承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用水总量为7000-8000亿立方米,而全国实际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不言而喻,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水资源量中约三分之二是洪水径流量,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枯水,频发春旱夏涝。而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更造成江河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土地面积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黄河、准河、海河三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32%,而水资源量仅占7.7%,人均约500立方米,耕地亩约少于4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严重的水污染更令水资源短缺现象“雪上加霜”。2002年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约63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2%,生活污水占38%。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标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全国进行水质评价的11.3万多公里河流中,水质符合和优于III类水的河长仅占63.6%,进行水质评价的24个湖泊和145座水库中,水质符合或优于III类水的分别是7个和111座,南方水网地区已出现“守在水边无水喝”的  局面。

水资源短缺已对我国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据分析估计,全国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缺水总量约300-400亿立方米。全国663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00年全国有136座城市发生水危机或出现水紧张状况。一般年份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3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2000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粮食损失约600亿公斤,减产量相当于近年平均年总产量的11%。每年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洪涝灾害。缺水使北方河流断流加剧,“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现象比比皆是。为填补供需缺口,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高达74亿立方米,已形成164个区域性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18 万多平方公里。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荒漠化等现象。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可能途径

节约用水

《全国节水规划纲要(2001-2010)》提出的加大节水力度、控制用水总量的目标是:至2005年,全国节水力度应使总用水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左右;至2010年,全国节水力度应使总用水量控制在6600-6700亿立方米;基保,要求未来农业灌溉面积发展主要靠节水解决,要求工业用水增长的一半靠节水解决,要求生活用水发展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相适应的用水内。

农业节水。农业节水的基本对策包括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回忆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开展田间工程改造,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等。目标是在农业用水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保证粮食安全。至2005年,比1999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多数地区达到0.45,大中城市效区达到0.5以上,全国平均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较1999年减少15-20立方米。到2010年,在全国灌溉总用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再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与总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争取达到0.5 左右;全国平均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在2005年基础上再减少20-30立方米。

工业节水。工业节水的基本对策包括控制生产力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拟定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对企业的用水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推进清洁生产战略,强化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和建立完善三级计量体系,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海水利用等。目标是:至2005年, 取用水量的增长率控制在每年1.2%以内,其中黄淮海和内陆河流域不超过1%。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含农村工业)由目前不到55%提高到60%,工业万元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170立方米以下;至2010年,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工业万元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

城镇生活节水。城镇生活节水的基本对策包括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回用力度,实现水务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利用率等。目标是:至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用水(含公用水)控制在每天230升以内(2000年为219升),至2010年控制在240升以内等。

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节水措施。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戴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以水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广开水源

水源工程建设。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南山区,山高水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工程性缺水”现象普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兴建蓄水调水等工程可提高水能力。2002年,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和调水工程竣工,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

雨洪资源利用。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共建成集雨水窑、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460多万个,不仅解决了2300多万个人的饮水困难,耐用为2200多万亩农国抗旱提供了水源。甘肃雨水利用技术已走向世界。北京等城市对雨水利用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防洪理念也正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在保证渡汛安全的前提下,采取适度风险调度,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弥补非汛期水资源不足。

海水利用。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遍布城市、港口和岛屿,有利用海水的较好条件。2000年我国利用海水141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海水利用总量500亿立方米以上。

中水(污水处理)回用2000年全国城市废水处理率仅为13.6%,处理回用率更低。目前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 每日707万立方米。按要求,2005年,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2010年,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可以预见,随着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的不断提高,中水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水源。

微咸水利用。我国微咸水分布广,数量大。新疆、宁夏、甘肃、河南、河北等农村都有利用微咸水浇地获得一定高产的经验。河北的微咸水淡化技术已得到重视,正在逐步推广。

人工增雨。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利用空中水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降雨的时空分布,缓解水资源的紧缺现象。

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的优化配置;二是不同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海水、微咸水、中水等的优化配置;三是在各种水源、水源点和各地各类用水户形成的庞大复杂取用体系中,考虑时间、空间分布及变化因素在内,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选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实行城乡统筹,科学调度管理,搞好优化配置,缓解供需矛盾。

2002年,全国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近年来,旨在扭转生态恶化局面的“绿色颂歌”不断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大旱之年不断流,塔里木河调水使尾闾台特马湖再现清波,黑河分水成功令下游胡杨起死回生,扎龙自然保护区补水基本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保护了湖中生物物种的延续和多样性。

节水为先是我国水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约用水的巨大潜力

我国用水效率较低,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节水潜力很大。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54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是美国的8倍左右。全国灌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不到45%,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利用率可达70%-80%;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农村工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5;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25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城镇生活用水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据分析,全国城市供水漏失率为9.1%,北方地区城市供水漏失率达12%以上;二是节水器具、设施少,用水效率较低,如1997年弱方地区245个城市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为123/日,已接近挪威(130/日)和德车(135/日),并高于比利时(116/日)而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远高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用水浪费。因此,我国用水如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即使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节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节水与开源、调水等措施的比较

鉴于我国目前的用水水平和节水潜力,与新开水源、跨区域(流域)调水等措施相比,在大部分情况下,节水在经济性、技术性、生态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首选措施。就经济性而言,据统计,“十五”期间建设的水库工程的单位库容投资近3/立方米;南水北调载波、中线一期工程约9/立方米;预测2010年,供水工程约8/立方米,污水处理约10/立方米,而节水仅需3/立方米左右。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节水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实用的节水技术,节水型产品正在逐步地推广普及。在生态影响方面,开源与跨区域(流域)调水容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如管理不当,还可能形成大调水、大浪费的局面;而节约用水可以有效减少污水排放量,改善水、质,养活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及土地荒漠化,减少对生态水的挤占挪用,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维系优良的生态环境。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使水资源管理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技术先进,制度完备”。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则一场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水利部已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和辽宁大连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安装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再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最终建立节水意识强、管理体制顺、激励机制活、投资渠道畅、政策法规严、保障措施全的完整体系。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的国家,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节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有效措施和关键所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2.分析交流

从了解的各方面信息着手,分析本市及我国的节水现行状况,讨论改进节水措施。

3.活动后延伸

从生活着手,增强环保、水资源再利用的意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节水宣传工作。

 [综合能力自我测试]

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怎样做好节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