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综合实践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综合实践 > 他山之石

浅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来源:武进教育网  发布人: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殷学东  发布时间:2013-03-27  浏览次数: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正确把握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看,它和学科课程是两类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目标、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不同的课程。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个性发展是有差别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其次,课程开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既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的和谐统一。

其三,立足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最根本的特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都是在学生亲身参与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四,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是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具体表现在:它可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着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世界交互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追求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建构特色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初中(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1.以问题(课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是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必须以“围绕三个维度,整合四大领域”的原则进行,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这三个维度设计主题,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主题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应包含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社会参观与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与生活等类型。当然,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初,一方面各校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作为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来组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教材十分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另一方面可将学校原来开展的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开发和实施。比如环境保护主题可设计的活动有:探究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社区环境污染的社会考察活动;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冶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初步设计某一地区冶理环境污染的整改方案;环境保护与我班团主题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为整合而整合”,应做到不管是从哪一维度设计的主题,都应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三方面来思考并设计活动项目,使各领域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

此外,在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是从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当然在课程实施初也不排除由教师提出课题和设计方案)。二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必须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在课程实施初可采取“系列规划,分步设计开发”的策略。三是重视学校、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民族文化、学校传统、历史与现实、图书馆、博物馆、各种教育基地、学校硬件设施等。通过以主题的形式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构建具地方性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构建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学习活动方式:一是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包括自然问题探究和社会问题探究两大类。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文献资料搜集、测量、实验等活动方式,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需说明的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总结应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得失。

二是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是其两种基本形式。具体事例有:设计学校的草坪;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套校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特定地区(如化工厂)的植物种植;运用有关知识和能力布置家庭居室或教室等。

三是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它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参观、考察和访问,其活动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等。社会考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提出考察主题(包括活动目标)→确定考察地点、对象和时间(包括与被考察对象联系)→准备活动设备→展开考察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考察报告,并进行活动总结。

四是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学习活动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形式。象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家政服务;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参加地方公益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是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本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制定学校、年级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其次是课程实施教师的管理。学校应在各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教师,具体负责本班活动过程中的全面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要组建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组或导师组,成员可以有校内教师和校外的一些专家组成,具体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此外,学校要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要有具体的制度来保证教师定期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提升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

其三是活动过程和活动时间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班级活动等,其中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为6人左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散和集中使用,也可与部分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也可划一块时间进行学术报告、讲座、基本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既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同时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评价方面的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它是一种“自我参照”标准而非“科学参照”标准的评价;它是一种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的评价;它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