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综合实践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综合实践 > 他山之石

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来源:网络  发布人:常生龙  发布时间:2019-05-07  浏览次数: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导读:之所以想到要写这篇文章,是在走学校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校比较重视所谓的“创新”,很喜欢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各种类型的实验室等方面着力,但对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重视不够。其实国家课程才是学校的根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要想有实质性的发展比较困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虽然本轮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十多年的时间,但在基层学校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学科课程看作是国家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看作是地方或学校的课程。事实上,这些都是国家课程,只不过学科课程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课程标准,也编制了相应的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是由国家提出课程要求和实施指南,地方负责管理和指导,学校具体负责加以落实,体现的是课程的三级管理职责。

误区之二是学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与众不同”的课程、创新实验室等,以期让其成为学校的特色。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其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这些学校关注的往往是学校的特色和政绩,很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上。

误区之三是认为国家课程是所有学校都要落实的任务,没有多少“花头”可做。他们没有意识到国家课程也需要通过开发和建设,才能在学校里得到最优化的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的实施正是这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他们没有搞清楚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来实现的……

将目光聚集在国家课程上,保证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途径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二、国家课程为何需要校本化

目前的国家课程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国家已经明确课程性质、课程标准、课时数和实施年级、评价机制,并编制了相应的教材,由教师负责具体实施的课程,简称为有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国家课程;

另一类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学校负责开发、建设、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简称为没有教材的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充满理想。它是立足于当下,在对过去的课程建设的得失进行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而拟定的教育改革的行动方案。理想之所以是理想,是因为它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它总是面向未来。从现实到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理解、不断逼近的过程。这就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开发和建设,学校和教师少一点惶恐感,逐渐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国家课程的另一特点就是普适性。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教育资源占有上也有天壤之别。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座城市,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办学差异。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的共性而设置的课程、编写的教材,与每一所学校的个性都有或多或少的距离,因此无论是有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国家课程,还是没有教材的国家课程,都需要通过校本化的开发和建设,将其转化为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才能够在学校里加以实施。

国家课程能否得到最优化的实施,取决于校情、教情和学情。就拿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实验来说,那些教育投入比较充足、学校有较好的信息化实验设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施,非常快捷地获得实验数据,并通过与之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得到相关的结论。而那些依然采取打点计数器来做实验的学校,要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至少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不同的校情,决定了各不相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师,因为其教学素养、教学风格等的差异,对课程的实施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当下比较热衷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就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教学处理的独特思路。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课程只有引发学生自身的经验,才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种种经验和知识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巧妙的设计,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发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依据校情从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出发对课程进行设计,依据教情激励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这些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实践。

 

三、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学校最重要的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的课程,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正是由此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位置。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上是划片招生的,入校的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入校的学生因为中考的筛选学业相对整齐一些,但学生之间的志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也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给这些存在巨大差异的学生提供统一要求的课程,采取完全一致的评价。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必须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切的课程选择。

不同类型的课程,可采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策略和路径是各不相同的。

像理科类的逻辑性比较强的课程,常常因为难度过大而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在上海和浙江率先试点的高考“63”模式的改革试验中,就有不少学生因为物理课程难度过大,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比较困难而放弃。上海因此还调整了高考招生录取的方案,鼓励学生选报物理。很多学校在“选课走班”试点中,仅给学生提供了合格考、等级考两种类型的课程选择,主要目标直接指向高考,还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和建设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学科校本化课程体系。

从理科课程的特点看,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其开发成不同层级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就高中物理来说,很有可能的需求包括:只要求通过合格考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考但今后并不准备修习以物理学科为主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考且今后拟主修以物理为主的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需要拓展物理学科视野的学生;想借助物理学科的学习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的学生;对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等等。学生的每一种需求都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不一样,所需要开发和建设的高中物理校本化课程体系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开发出不同层级的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相同需求的学生组成相应的层级班,参加本层级的学习和考试。

文科类的课程,其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像理科那样紧密,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的时候,困难和需求也与理科有很大的不同。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有的学生不善于文言文的学习,有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障碍,有的学生非常需要演讲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些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开发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是分层还是分类,一方面要考虑课程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这两种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路径之外,对现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常见的路径。整合的形式包括:

对某一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整合。将原本要在整个学段实施的学科课程,集中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增加周课时量来完成。学生学习知识遵循遗忘规律,如果每周只有一到两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通过整合的方式,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做到注意力聚焦,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对几门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实施融合性教学。比如说有关月亮的知识,在同一个学段里,语文、地理、物理、艺术、数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分布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材之中;再比如说高中物理讲述的原子,在化学学科中也有很大的篇幅进行研究;等等。如果能够通过某一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老师们共同来实施教学,分担相应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通过整合汇聚教育资源,强化学科间的融合与分享,在创新课程建设方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把几门学科课程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在一个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上,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说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相关学科中的拓展内容相整合,构建综合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说将学校的艺术、信息技术、服装设计、文学鉴赏、舞台设计等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戏剧课程,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角色扮演,突出换位思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戏剧和科学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孩子从出生之后就会从综合的、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反倒是进入了学校之后,一门门分科课程,强化了学生从一个个侧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设,学生多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回归教育本源的举措,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主导、地方指导、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同样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类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也不要求教师编写出相应的校本教材来给学生授课。此类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教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四、校本化没有模式,但需要规范

如上所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没有具体的模式,也不适宜固化成某一模式,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发和建设,取决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以及学校已有教育资源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建设可以随性而为。要高质量地开发和实施国家课程,需要把握好课程建设的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明确育人目标,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这一点已经反复强调,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要依据育人目标,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建设的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校本化开发的重点、实施步骤、具体要求等。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教师行动的指南,要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选择到相应的课程,体现课程的可选择性;要让选择好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帮助,体现课程的适切性;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认识自己,体现课程的启蒙性;要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安全无忧,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体现课程的宽容性。根据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进行分层或者分类之后,每一层或每一类的课程的具体目标就会明晰,课程建设的内容、实施的步骤等也会逐渐明晰起来。

三是要研制每一层或者每一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这一课程的框架和逻辑关系。萨尔默·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在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架构起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关系,建立起了课程学习的标准,明确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检测很方便地找到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补充学习加以突破。这样的工作教师平时比较少做,因此也是看上去容易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学校通过反复的培训和专家示范,引导教师逐渐走向常规。一个细化的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教学的难度,不随意超出内容范围,不随意拔高能力要求。

四是要研制课程内容。很多教师将课程内容看作是编写教材,这本身没有错,但将课程内容大大地窄化了。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课程内容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呈现的方式,比如各类书籍和资料、各种与学科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教具、网络资源以及虚拟实验、相关的课程专家、同伴的学习经验等等。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将传统的分班教室改变成教师的学科教室,让教师坐班,学生走班,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学科教室里做相应的环境布置,让环境也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要重视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最熟悉的工作,但也最容易出现目中无人的状况。教师最擅长的事情是根据教学进度推进课程内容,关心的是教学计划是否按时完成,往往较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存在怎样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个性化,要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让他能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方面,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他们探索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到课前,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现自己,发现问题,并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形成。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他们的做法,但可以将其中的基本思想借鉴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助力个别化教师的实现。

六是要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其实是随着课程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和学生可以即时评价学习的状况,发现哪个方面存在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调整。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检测学习的状况,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教师要树立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将学生分级分类的工具的理念,允许在阶段性测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再次进行测试,鼓励学生达标,促进学生勇攀高峰,而不是一考定终身,不给学生改进或补救的机会。 

国家课程校本化,赋予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学校和教师要用好这一权利,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尽快走向专业化。 

文章来源 :《新课程评论》杂志20186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