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
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9

 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 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相当大的责任。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

  父母是否曾经对孩子说过:

  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

  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

  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却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无形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家长日常的话语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去跟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它会让孩子也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

  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过分关注这些附加条件的结果,甚至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高兴与否的晴雨表,致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真正的爱。

  因此,我们倡导家长要学会将孩子行为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可能会有家长产生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是一味地纵容孩子吗?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接纳的是孩子这个,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

  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而非在感觉良好中获得虚假自信

  很多家长有一个疑惑:我平时都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经常表扬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太自信,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呢?

  有的家长会误解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的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比如这个案例:小明经过刻苦训练参加学校橄榄球队员选拔赛,可惜表现欠佳,只接到一个球,而且没有实现一次传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难过,一味地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样好。听了爸爸的话,小明的闷闷不乐并没有缓解。

  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

  我们能感觉到,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地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

  我们建议这位父亲这样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败带来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和孩 子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表现良好,从而让孩子真正获得成功带来的感觉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觉良好

  孩子无谓的感觉良好并不是真正的良好,会造成虚假的自信,导致孩子过分乐观,不利于孩子发展。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仍然会遭受挫败,影响自信心。

  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是有理由的,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的理由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程度,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最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真正的更高成就,正所谓留有余地

  对于孩子做出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表现良好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在表现良好之后通过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

  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乐观对待成功和失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 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如何解释某一件好的或坏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两个重要方面: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永久性(总是VS偶尔):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 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普遍性(一般情况VS特殊情况):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造成的结果,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从不,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提高自信心。一个男孩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我很凶他们生我的气 最近对他们的行为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怎么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负面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和对事情的解释,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长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家长让孩子 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

  (边玉芳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53136

新闻录入:佚名    责任编辑:佚名 
  • 上一个新闻:安全教育视频下载

  • 下一个新闻:让自己的心胸开阔
  •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后台管理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湟里初级中学主办 湟里初中网管办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10052206号-1
    7*24小时支持电话:13401623773   QQ:81832713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jsxwh@163.com
    建议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