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实际
作者:汤文俊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3-23

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化学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怎样使学生保持并拓展这份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引入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课的开始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可这样引入"火是什么现象,怎样使火燃烧起来,又怎样使它熄灭?爆炸和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等问题,学生对这些现象是熟悉的,但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清楚,就产生揭开谜底的心理。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情绪和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学生观看晚会的舞台上的云雾以及今年夏天重庆的人工降雨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奇妙的二氧化碳。

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其中氧气的物理性质比较散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怎样才能是这部分教学更连贯,成为一个整体呢?首先,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21%。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归纳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样由日常生活引入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就蕴涵在生活实际中。消除了学生的为难情绪,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再由随着温度变化水会变成冰,也会变成水蒸气,引出氧气的三态变化,就会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氧气也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甚至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在课堂上用氧气充一只气球,扎好放开,可以很好地形象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事实;紧接着提出:假设氧气极易溶与水,世界会怎样?学生的回答一定是空气中将没有氧气,人和动植物将无法呼吸;那么假设氧气不溶与于水,世界又会怎样?学生的回答一定是鱼将无法生存。这样一来,氧气不易溶于水这个答案就自然浮出水面了,而原先散乱的知识就被窜连起来了,使之浅显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和记忆。从而更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自生活,源之实际。

在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食用醋为什么是酸的?酒是怎样生产的?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氯气一节学习中,我们也可从生活常识问题出发,导出问题,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金鱼?家中要用自来水养金鱼,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很快就产生浓郁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污水处理、环境净化、废气、废液、废渣的利用等等。我们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环境净化、废气、废液、废渣的利用等等。我们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象和图片资料,也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环境状况,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自然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产生环境危机意识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讲酯、糖的内容时,很自然又联想到女学生最关心的肥胖问题,通过教学内容讲明内在联系,阐述膳食中合理营养与运动消耗的关系。这样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的习惯,而且也会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在研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密度比空气大这两项物理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出发动手自己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等臂杠杆,每头挂一个纸制的小袋子,然后向其中任意一边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很容易发现向哪边倾倒杠杆就向哪边倾斜。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把化学与物理、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起来,一举多的,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讲第五章二氧化碳性质时,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为了提示到是什么物质使紫色试液变红的秘密,可以首先启发学生分析可能的各种情况,然后经过学生讨论,确定探究的方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首先,制作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
1)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水与紫色石蕊反应。
2)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CO2与紫色石蕊反应。
3)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CO2H2O反应生成H2CO3紫色石蕊反应。即,使紫色石蕊变红是CO2H2O与水反应生成H2CO3的原因,H2CO3使紫色石蕊变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CO2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在讲授第七章的铵态氮肥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学生家中给树苗或者水稻施用化肥时候的准则:铵态氮肥易分解,不能与碱性物质共同使用;以及存放要避光,阴凉,干燥等让学生知道铵态氮肥的化学性质,这样既简单易懂,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生活实际经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动和兴奋。因此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习二氧化碳时,从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引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从菜窑中的二氧化碳引出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与燃烧;从粉刷墙壁用的石灰乳为什么会变硬,变白引出CO2Ca(OH)2的反应;并在学习完CO2的制取后,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塑料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常常需要补充CO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稀释后的工业硫酸装入塑料桶内并悬挂高处,然后每天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H4HCO3,反应后可生成(NH4)2SO4.H2OCO2。(1)大塑料桶为何挂在高处?(2)写出大桶内的化学方程式。(3    你能否设计适合补给大棚内蔬菜所需的CO2的其他方案吗?

通过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感到化学应在他们的身边,也自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兴趣。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着激情。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通过课堂学习都能找到答案。

课后小结时,可有意识的穿插生活实例,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在讲完农药波尔多液时,可联系实际问,该液体能否用铁制容器来盛放?讲完盐以后,可问用那些方法可以检验家中的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碱面,选药品时也用家中常见的。并始终追问为什么,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学习完元素这节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知道地球内部的元素组成状况;还可以针对生活中10种最好的食物和10种最差的食物,让学生分析理由;更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建一张表格,把自己知道、了解的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元素填写在其中,从而加强化学源自生活实际这一思想。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能做的实验外尽量联系生活实例,把握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闻录入:汤文俊    责任编辑:汤文俊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后台管理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湟里初级中学主办 湟里初中网管办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10052206号-1
7*24小时支持电话:13401623773   QQ:81832713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jsxwh@163.com
建议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