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杨代雨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21

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杨代雨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然而时下的情感教育实际上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情感教育远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笔者翻阅了近年来全国数学教育的主要杂志,并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竟然发现有关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是如此之少。同时我们也经常可以在许多交流的课例中看到,在许多的数学公开课上听到,课例(堂)中采用了一段我们祖先的发明史料,就宣称使学生形成了爱国主义思想;课例(堂)分析了一个或几个数学想象个数学观点,就宣称使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无疑显示了对情感教育的肤浅认识,反映了当前情感教育在实践和教研方面的薄弱,由此可见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紧迫性。本文试就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些初步探析。

二、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内在条件: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的认识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前者涉及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可接受性有关,后者则涉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对新材料的乐接受性有关。数学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从情感角度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它对于创设数学教学中情知交融的教学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不管是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整体过程。所以,情感不仅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全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中数学课程的目标,显然,情感教育被摆到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情感也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比如,在积极情感背景下,学生的认知活动多采用交替、网络式策略,注意范围广,对学习有较多的归纳、整理,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也表现出更多的再编码和精细加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不仅是认知的手段,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的目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态度。

三、影响数学学习情感的归因分析

1.  学生作为主体,他们各自都有感情,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和表现对教与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学生是成长的个体,情感是不稳定性的,这种不稳定性和个体的成长性正是学校对学生可教育性和可塑性的依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情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会出现分化。有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酷爱,他们在课堂自始至终热情高涨,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则相对中性,课堂上表现较为平静,通常按老师的指令办事,但发言不太积极;还有些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甚至是厌烦和恐惧,以至于扰乱课堂纪律,和老师唱对台戏。二是对教师的情感,学生一开始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老师给他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三是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情绪表现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情绪表现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这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展开有一定影响。

2.  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学习的情感影响很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双方都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这就要求,数学老师首先对教育事业充满爱,不计较个人的辛苦,满腔热情,满怀爱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是对数学学科充满感情,教师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学科,这种喜爱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一方面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折射出这种喜爱,另一方面,教师对数学教育艺术的追求,对学生数学学习成功的期待和自信是执著的,永不泯灭的。第三是对学生充满爱,这种爱应当是真挚的,而且是无差别的,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爱,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依恋情,似父母,又胜似父母。第四是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比如有的数学老师主导情绪状态是热情的,教学是很投入;而有的数学老师主导情绪状态是平静温和的,通常能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美感。第五是教师的情绪表现能力对数学的课堂也有影响。有的教师表情丰富,能将教材中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而有的教师则表现能力较差,对数学教材中的丰富的情感缺乏表现能力,这些无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直接产生影响。

3.  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课堂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重要渠道。

       用数学教学中蕴藏着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现代人,是数学教师作为“人师”的基本之道。而数学教材是数学科学人文化的结果,好的数学教材给予教学双方的是全域性的情感洗礼。因此,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挖掘,利用教材中含有的大量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数学教学中实施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渠道。通过教学内容(教材)的学习,能洗去心灵世界里的污垢,获得科学方法、知识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引导学生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与教材进行情感交流,受到教材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逐渐从这种共鸣中走出来,进入理性状态,生发出对数学学科的喜爱之情和对数学学习的主动之情。学生在教材情感的影响下,数学学习会成为他们向往的活动,进入数学的乐学状态。

4.  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气氛与学习情感也有很大关系。

       一个优雅的数学学习环境会使师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地投入到数学教与学的活动中。一堂课情绪气氛是支持型的,学生在教学程序引导下学习活动便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任、体谅、积极主动,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课堂情绪气氛是独断、严肃型的,学生则表现出对学习活动无所谓的态度,学习不主动,害怕发言,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招致批评,想隐于人群中寻求保护。课堂气氛若是应付、恐吓型的,则多数学生会表现出对学习活动的抵制和对老师的讨厌,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甚至有的学生会故意和教师唱反调,信息不畅,思维受阻,教学效率极低。

四、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1.语言情感渲染情感氛围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情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起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然,数学教学语言情感要随教学内容、课堂形式而异。但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行,你来试试┅”“刚才你总结得很好,还有什么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方法?”“你的做法很好,能讲给大家听听吗?”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2.超出预期诱发情感理智

          所谓预期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事前估量。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意识活动的超前性。超出预期诱发情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引发愉悦),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惊奇兴趣),使之具有诱发学生积极情感的色彩,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对于比较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的长短和直观视觉的区别,若直接拿出结论,这样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的需要,可让学生亲自测量来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悬念,创设了思维的情境,激发兴趣,知道结果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另一方面结果超出学生的认知预期,激起了他们探索问题的求知的需要。于是,他们便怀着愉快的情绪去探究垂直问题了。

3.挖掘整合落实情感教育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性因素,其中既有显性的有又隐性的,但与人文科学相比,数学教材中情感因素可能更多的是属于隐性的,况且即便是比较显性的情感性因素,也不可能全部被书写在课本之中,所以教材中的情感性因素实际上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地挖掘、组织并加以充分运用;另外,情感教育不可能孤立进行,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的整合中落实。

      心理学表明,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者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越强,同时需要的情感水平也越高。所谓“知之越深,爱之弥切”就是这个道理。不可想象,一个人会对他毫不知晓的对象产生情感。因此,“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的。

     “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地,“方法”是情感生长的土壤。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结论,剥夺学习的过程,盛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在这种情形下,情感教育就只能是被忽视或是被当作标签贴、当作口号喊,而不可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真正落实情感目标。因此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参与,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形成内心的情感体验。

新闻录入:杨代雨    责任编辑:杨代雨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后台管理
湟里初级中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湟里初级中学主办 湟里初中网管办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10052206号-1
7*24小时支持电话:13401623773   QQ:81832713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jsxwh@163.com
建议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